今年以來,黑色系掀起了商品市場上波瀾壯闊的多頭行情。年末將至,“銅博士”發威,能否接棒黑色系,掀起新一輪漲勢呢?
銅價走強與黑色暴漲背后的邏輯不同。黑色作為中國自主定價的商品,受國內自身貨幣因素的影響極大,同時去產能在黑色行業里極為明顯,導致黑色商品出現了階段性的供需失衡,疊加貨幣因素導致價格大幅上漲。有色則不同,其具有全球定價的特征,在美國制造業及房地產業復蘇的背景下,疊加中國貨幣因素以及商品板塊基差回歸之下,銅有望繼續上漲,但有別黑色系的上漲表現。
本輪銅價上漲,中國因素功不可沒。首先是中國經濟數據的走好:國內GDP增速保持平穩,制造業PMI指數逐步走高,PPI指數結束4年多的負增長之后加速上行,提振了市場對銅價走勢的預期;其次是國內通脹壓力逐步體現,在通脹抬頭背景下,金屬銅的金融屬性會越來越明顯,吸引投機資金的關注;第三,匯率變動也使得滬銅價格表現強勢,并帶來倫銅價格走高,這是本輪上漲最重要的導火線。綜合上述因素來看,基本面尚未對銅價構成利多,主要是金屬銅的金融屬性在起作用。
花旗在近期發布的報告中也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增長加速,2017年大部分原材料將會表現強勁。該行預計,2017年商品市場上供應過剩的局面有望逐步消失,恢復平衡。在未來6-12個月內,看好原油、銅、鋅和小麥。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銅價反彈是經濟短暫回暖的一個反映,但并不代表能夠扭轉銅需求面的弱勢。從中下游企業的訂單反映情況來看,下游需求方面還是存在是否能夠持續改善的擔憂,企業仍然面臨嚴酷的生存困境。
從整個大宗商品(4309.86,50.360,1.18%)的走勢來看,投資者的預期已經改變了,大宗商品持續下跌幾無可能。對金屬銅而言,銅價走勢的驅動因素也已經改變:貨幣和通脹或將成為銅價階段性驅動因素。盡管2017年仍然會有大量新增銅礦山,但是市場對銅精礦過剩的擔憂即將步入尾聲,同時銅價被基本面一直壓制在相對低位,也成為投資者追捧的標的。展望大宗商品后市,整體價格重心將會逐步上升,對整個大宗商品價格趨于樂觀。
經濟企穩回暖是銅價大幅走強的基本條件。經濟的回暖和今年中國的政策帶動有較大關系。當下房地產政策全面收縮,料將對明年經濟產生一定影響。對于大宗商品走勢而言,今年是價格重估的一年,一旦重估完成,商品價格將出現明顯分化,回歸基本面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