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烏之間的緊張局勢牽動著全球的神經。汽車是一個全球化產業,牽一發而動全身。那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俄烏沖突之下中國汽車會受到多大影響?
中國汽車出口影響幾何?
隨著俄烏沖突的影響開始蔓延,多家車企在俄羅斯的工廠已經出現了停工、停產。當然,國人更為關注中國車企。作為“雙循環”戰略的一部分,汽車企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是最近幾年的熱潮。在這股熱潮中,俄羅斯更是成為中國第三大汽車出口國,哈弗、奇瑞、吉利汽車等自主品牌近年來都紛紛布局俄羅斯。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08年至2014年,俄羅斯一直位列中國汽車出口量國家榜的前四,2016年 -2019年排名略有下降,2021年俄羅斯是我國的第三大整車出口國,出口規模僅次于智利、沙特阿拉伯之后。
同時,中國對烏克蘭的汽車出口量也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數據顯示,中國汽車對烏克蘭出口規模,2017年近3000臺,2018年近3549臺,2019年近3625臺車,2020年近3984臺車,2021年增長幅度較大,達9929臺車,出口金額也從2017年的2853萬美元上升到2021年的14191美元。
針對俄烏沖突對中國汽車出口的影響,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郎學紅表示,主要看俄烏沖突持續多長時間。如果俄烏沖突能夠快速平息下來,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對我國汽車年度出口量可能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還有可能會因為沖突期間消耗了一些車輛,汽車需求會有一定增長。如果俄烏沖突持續加劇,對當地經濟打擊嚴重,影響到消費者購買力,中國汽車出口俄烏的規模后續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
郎學紅還認為,部分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實施了相應的制裁措施,這些國家的車企向俄羅斯出口汽車可能會受到影響,從這個角度看,對我國的汽車企業可能是個機會。
芯片斷“氖”,中國的機會來了?
在2021年,芯片短缺成了困擾中國汽車行業的一個難題。停產、減產、漲價和延期交付等問題困擾著每一家汽車企業。而作為生產芯片過程中難以取代的惰性氣體,烏克蘭是全球最重要的氖氣供應國。
市場調研機構集邦咨詢在其報告中指出,烏克蘭供應了全球近七成的氖氣。盡管氖氣在半導體制程當中使用比重并不如其他產業,但仍為必要原物料,若供應受阻仍將對產業造成影響。盡管俄烏沖突在短期內不至于造成產線中斷影響產出,但氖氣供應量減少仍可能造成價格上漲,芯片生產成本也可能隨之上漲。
但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看來,氖氣的供應或許不是一個特別嚴重的問題。他表示,烏克蘭的氖氣出口量確實很大,但烏克蘭的氖氣并非不可替代,氖氣的生產并不是一個卡脖子技術,所以從產業鏈上來講,其目前影響有限。
事實上,在技術實現層面,氖氣、氙氣等氣體其實是鋼鐵產業的副產品,由空氣分離設備分離生產。在目前中國鋼鐵產量已經達到全球56%的情況下,國內對于這些稀有氣體的純化技術已經實現了突破,生產工藝也比較成熟,不再是能夠“卡中國脖子”的技術了。換句話說,如果烏克蘭氖氣缺位,國產氖氣即可進場補位,這還可以增強中國在半導體領域材料的話語權。雖然電子特氣有一定技術壁壘,行業集中度也較高,但中國已取得多個品種的突破。
對于國內從事特種氣體生產及提供的企業而言,或許這是一個可以抓住的機會。未來,越來越多的中國特種氣體企業,也將成為全球芯片制造企業多樣化供應鏈的重要備選。
———— 轉載自電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