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网站免费的观看|twitter冯珊珊公园任务视频|男女肉|天天射天天操天天干|黄色免费在线视频

中國線纜

金屬礦產行業未來五年發展趨勢展望

更新時間: 2016-04-25 瀏覽次數: 445
一、需求大幅放緩,供給小幅回落,過剩持續加劇
由于發展階段的差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對金屬礦產品的需求拉動差別巨大。過去十年,發展中國家經濟迅速崛起并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主力。IMF數據顯示,2005-2014年,發達經濟體GDP年均增長僅為1.1%,而同期新興經濟體為5.6%,中國更是高達9.9%。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擴張的推動下,全球金屬礦產品市場進入空前的十年繁榮期。據測算,鐵礦石、銅、金等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1]年均增長2.9%,其中銅和鐵礦石增長更是高達3.5%、3.3%,超過同期全球GDP增速。
然而,自2014年開始,全球經濟增長格局已經悄然變化。經過兩輪金融危機和經濟、社會領域深度、全面的調整,發達經濟體新的增長動能逐步形成,未來幾年將進入復蘇、增長階段,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抬升。與此同時,由于過渡依賴于外向型增長而內生增長模式始終未能形成,多數新興經濟體未來幾年都將進入深度調整期,經濟增速將呈現回落態勢。世界銀行預計,2015-2020年,發達經濟體年均增長有望回升至2.0%以上,而新興經濟體將則回落至4.5%以下。受此影響,全球金屬礦產品需求將有所放緩,預計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年均增長回落至2.3%左右,其中銅和鐵礦石分別回落至2.8%、2.3%,需求增速將低于全球GDP。
受到市場的空前繁榮的刺激,過去十年全球礦業開發投資飛速增長。作為全球資源稟賦優勢最為突出的地區之一,2005-2014年澳大利亞礦業投資年均增長26.1%,2011年投資加速明顯,2012年總額達到105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此后兩年盡管規模略有減少,但總量仍維持在1000億美元之上。此外,在行業暴利的誘惑下,這一時期全球各領域、各產業的投機資金紛紛大舉進入,推動全球礦業領域并購快速膨脹,年并購案件從2004年不足700個擴大到2011年超過2500個,并購總金額也從不足400億美元擴大到1500億美元。全球礦業并購數量、金額在2011年達到歷史的頂點,同時也埋下了隱患。
在全球礦業公司及投機資金大規模擴張的推動下,2005-2014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供給年均增長3.4%,其中銅和鐵礦石分別高達3.8%、4.1%。由于礦山開發一般需要五年左右的時間(擴建項目三年左右),可以預見2015年之后全球礦業將進入更大規模的產能釋放期。不過,隨著2014年下半年以來主要礦產品價格的持續大幅回落,礦業企業紛紛調整了原有的礦山開發方案,社會投機資金退出潮也逐步開啟,預計2015-2020年全球礦產品供給增長整體將會放慢,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供給增速回落至2.5%左右,其中銅和鐵礦石分別回落1.3、1.6個百分點。
得益于需求的快速擴張,2011年之前(2008年除外)全球金屬礦產品市場基本處于短缺或緊平衡狀態,其中銅短缺較為突出。但2012年之后,市場過剩逐步加劇,鐵礦石過剩量逐年增大。隨著未來幾年礦業產能的大規模釋放,全球市場供給過程壓力將進一步增大。預計2015-2020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過剩程度維持在2%-3.5%之間,平均過剩規模將是過去五年的兩倍左右。不過,不同商品過剩情況出現分化,其中,鐵礦石整體將呈現上升趨勢,而銅在2018年之后將逐步進入短缺狀態。
二、價格繼續下滑,成本上漲放緩,盈利空間收窄
20世紀90年代亞洲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礦業市場進入低迷期。此后,國際市場鐵礦石價格維持在20美元/噸上下小幅波動,銅價格中樞也基本在1500美元/噸左右,其他主要金屬礦產品產品價格長期位于低位。然而,自2005年開始,全球金屬礦產品價格瘋狂上漲,盡管在2009年金融危機時有過急速回調,但此后漲勢更加迅猛,主要產品價格在2011年分別漲至歷史高點,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價格指數達到139.8,較1998-2004年均值上漲了260%以上。其中,在2011年一季度,鐵礦石價格(普氏)一度接近200美元/噸,銅價(LME)一度突破9000美元/噸。
由于全球經濟的不景氣加之歐洲債務危機開始爆發,2011年下半年之后國際金屬礦產品價格開始調整,主要金屬礦產品價格逐步回落。2014年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價格指數較2011年高點累計回落接近30%,其中鐵礦石價格降幅接近50%,銅價也超過20%。當前,中國需求放緩已經成為共識,未來金屬礦產品市場價格走勢將更多的由供給端決定。由于更大規模的產能釋放即將到來,未來三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價格指數將繼續回落20%左右。此后,主要產品價格走勢開始分化,其中,鐵礦石價格維持低位,而銅價則有望觸底反彈,金屬礦產品綜合價格將逐步企穩。
伴隨產品價格的大幅上漲,過去十年全球金屬礦產品生產成本也快速抬升。2004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成本指數僅為47,而到了2014年累計抬升超過100%。其中,2004年全球鐵礦石平均現金成本不足20美元/噸,2014年則達到53美元/噸左右;而全球礦山銅現金成本則由不足1000美元/噸抬升至接近3000美元/噸。由于經營壓力不斷增大,近兩年全球大型金屬礦產企業普遍由傳統的、不計成本的粗放式生產逐步轉向依靠信息化、自動化的精益生產,努力降低生產成本;與此同時,由于產品價格的持續回落,一大批高成本礦山將逐步被市場逐步淘汰;加之全球能源價格的大幅回落,預計未來三年全球鐵礦石、銅等金屬礦產品生產成本將有所回落,但受制于勞動力、環境等條件的約束,幅度較為有限。
2011年之前,全球金屬礦產行業的利潤空間整體持續擴大。據測算,2004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利潤指數僅為91.6,而2011年上漲至154。當年全球礦業領域前40大企業凈利潤率達到24.5%的歷史最高,利潤總額超過1320億美元。其中,淡水河谷、必和必拓的鐵礦石業務利潤率分別達到66%、65%。此后,隨著市場價格的回落,金屬礦業行業盈利空間逐步收窄。至2014年,全球十種重點非能源商品利潤指數累計回落35%,行業凈利潤率降至10%左右,基本回到了2005年以前的水平。由于成本下降幅度小于價格下降幅度,預計未來幾年全球金屬礦產品利潤空間仍將繼續收窄,幅度在20%左右。與此同時,跟隨價格走勢的分化,鐵礦石利潤空間將持續縮小,而銅市場形勢較為樂觀。
三、競爭方式轉變,行業變革開啟,發展進入常態
由于資源區域分布不均,加之大型跨國公司的先入優勢,全球金屬礦產領域呈現不同程度的壟斷格局。在鐵礦石領域,淡水河谷、必和必拓、力拓和FMG控制著全球近50%的鐵礦石產量和80%以上的海運貿易量;在銅精礦領域,智利銅、自由港、嘉能可、必和必拓控制了全球40%以上的產量。在這種市場結構下,以往壟斷企業主要通過產量的調整操縱價格以達到利潤最大化,特別是在價格大幅下跌的時期,壟斷企業之間更容易形成“減產保價”的默契。然而,2014年以來,無論是石油還是鐵礦石領域,盡管市場價格幾近腰斬,但壟斷組織并沒有采取限產保價的舉措,四大鐵礦石生產企業更是加快產能擴張,并利用低價格擠壓高成本生產企業與潛在競爭對手。
在新的市場形勢下,規模與成本將成為礦業企業維持生存發展的核心。得益于先天的條件,未來大型跨國礦業集團在生產規模、成本上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而受到規模、成本的制約,中小礦業企業也將逐步陷入生存的困境。預計,未來幾年全球礦業領域將經歷前所未來的洗禮,大批的中小礦業企業會破產、倒閉,大量的礦業資產待價出售,價格從“黃金”落入“白菜”時代。另一方面,大型跨國礦業集團也會充分抓住這一時機,依托其充裕的現金流,擴大優勢資源掌控與市場份額占有,進一步增強其供給端與需求端的影響力,為未來超額利潤的獲取奠定基礎。不過,未來礦業領域將不再是以前的不計成本式的“粗放式”規模擴張,而是目的性非常明確的針對性擴張,更加專注于核心業務,并強調盈利能力與資本回報。
        隨著市場形勢的轉變,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礦業將由“瘋狂膨脹”逐步進入“休眠調整”的新常態,并呈現以下特征:一是利潤空間回落,利潤率與制造業趨于一致;二是成本上漲放緩,企業更加強調成本控制;三是市場結構走向集中,大企業集團影響力進一步增強;四是全球化程度提升,跨國公司更加注重區域資源開發控制。預計這個階段將維持3-5年的時間,之后全球礦業活力將逐步恢復。從供給趨勢來看,目前跨國礦業公司主導下的全球礦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再經過幾年的深度調整與融合,全球礦業資源開發的無序、混亂局面將根本性好轉,供給端的壓力將有明顯緩解。從需求趨勢來看,目前南亞、東南亞地區很多國家都已基本具備了大規模工業化的基礎,未來只要這些地區的經濟、社會形勢進一步穩固,其對金屬礦產的需求增長就能快速啟動。此外,隨著大型跨國公司主導下的行業競爭格局的強化,預計未來全球礦業的進入門檻將大幅升高,市場內外部均衡狀態也將進一步牢固。

相關文章

新聞內容頁相關文章下方廣告
二級頁面底部通欄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