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從中國制造業本身發展可以越來越更加清晰地看到,中國的制造和互聯網的發展相互之間的支撐和相互之間作用的關系。不管是“互聯網+制造”,還是“中國制造+互聯網”。其一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要促進我國工業本身的轉型和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工業變革
工業改變了人類的世界,那么誰又將改變工業?工業革命兩百多年來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已經匯集了全球人類幾千年來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但同時也看到,現行的工業體系如此之強大也如此之脆弱,工業也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迷茫和脆弱。能源危機、生態危機、金融危機的產生不斷地提醒告誡人們,需要對現在的工業體系進行整體變革。于是世界各國在不同的地域,恰恰又在同一個時間都在思索工業的變革之路。這個變革之路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工業變革。
工業互聯網正在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所產生的龐大的科技動力和新的能量促進工業朝互聯網化方面發展,也創造了為未來的工業描述出了一個非常燦爛的前景。德國“工業4.0”是一個基于工業發展的一個堅實的這樣一個強國基礎,能夠把工業的變革和時代的信息技術發展密切的同步。版本的概念更能體現出現代工業的特征,也能體現出信息技術對工業發生的深刻變革,特別是把虛擬世界和物理世界緊密的融合在一起。
中國也走到了世界發展高技術前沿的十字路口,適時提出“中國制造2025”,這樣一場巨大的變革,說明中國已經走上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工業發展之路,而且是一場工業變革之路。這場工業變革將會對中國工業當前面臨的諸多難點,提出一個全新的發展方向和解決之道。
互聯網和工業的深度融合
當下,整個中國上下都在探索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而且目標都聚焦到了互聯網和工業的深度融合,而這樣一種融合將會對中國工業和制造業產生巨大的這樣一個推動和影響,不管是“彎道超車”、轉型升級,還是從制造大國走向強國,都在朝這個目標方向邁進。
新一代信息技術開辟了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就信息技術而言,它的發展從誕生起就已經對整個工業產生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傳統的信息技術通常被當做信息處理的工具和手段,作為輔助的工作手段來做,而且代替的是人的部分智力活動的處理、數據的處理、知識的處理、知識的傳播。信息技術使得人類在處理信息,在積累知識,在產生智慧方面開始用一個龐大的互聯網的機器和大腦來代替人的、自然的大腦。
同樣,新技術為工業,為整個全社會創造出一個龐大的這樣一個智慧的機器和智力處理的機器已經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光從是工具到平臺,甚至到數據,到形成的整個的空間都在全方位的影響著整個人類的發展。實際上,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所構建出來的這樣一個新的龐大的無邊無沿的這樣一個智力的機器正在改造著人類生存的方方面面。不管從資源的利用、萬物的連接,我們看到數據的使用,都在創造一個新的空間。我們把這個空間叫做知識空間,也可以叫做一個智慧的空間。在這個過程,大數據已經成為承載知識,承載智慧的一個充滿無限價值的一個空間。
也正是這樣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帶給我們龐大的智力計算資源,智力的機器,構建起大的互聯網空間,正在和人類曾經創造的工業空間、廠房設備、企業、整個工業體系,進入到一個交匯和相融的時機。所以,當互聯網已經對各行各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和變化的時候,它一定會對工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和變革。
智慧工業的新時代
縱觀工業變革走過的道路,第一次工業革命用機器代替人的體力,第二次工業革命用能源和電力使得工業的規模得以大力發展。計算機的出現形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的進程,使得人類對工業管理的部分的智力活動的工具手段可以用計算來代替。那么這次由新一代信息技術構建的這樣一個知識的空間、智力的空間,一個龐大的智力的機器和互聯網將會對工業帶來一場全新的革命。而且這種革命推動著整個工業朝著全方位的智能化方向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次互聯網和工業高度的融合代表著人類走向一個新時代的標志。所以工業一定會走到一個新的發展時代,智業發展的時代。全新的信息、物理融合的概念,能夠代表著當今互聯網和工業高度融合的發展方向。所以,互聯網和工業的高度融合帶給我們是一個智慧工業的新時代。由互聯網所催生的智能技術對工業進行全方位的改造、提升和變革,一系列工業生產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的價值鏈體系正在全方位形成。
“工業4.0”就是用一個全新的智力空間對工業的空間進行全方位的改造,“工業4.0”一個最重要的就是CPS系統的建立和融合,工業體系涉及到產品,涉及到生產,涉及到企業的架構,甚至物流。所以,通過三大集成使得所有的信息知識能夠進行高度的融合集成形成未來智能工業發展的前景。
新的制造業業態正在形成
互聯網對制造業的變革從最初的輔助到現在的集成走向未來的融合,一方面是把產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高度的融合為一體。同時,融合正在全方位的朝工業領域的方方面面展開,包括消費環節相融合以及和工業產品的運營服務,工業服務相融合。融合使得工業的生態環境、業態環境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很多互聯網公司開始跨界走向工業,很多工業也開始擁抱互聯網,甚至工業的生態環境不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發展到現在形成工業的生態系統,成為一個分享經濟、共享經濟的時代。
現在工業界和互聯網雙向融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互聯網企業正在大舉進軍工業領域,工業企業、制造企業正在擁抱互聯網,現在應該新的制造業的業態正在全方位的出現。
從“工業+互聯網”創業工業轉型新模式的幾個方面來看,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的確確新一代智能產品正在不斷涌現,幾乎所有高端裝備都在朝智能化方向發展,朝網絡化、數字化。另一方面,產品制造過程正在朝智能工廠方向發展。那么,轉型的第三個方面是制造開始走向服務化。傳統工業比較關注的就是產品的生產和產品的銷售,那么現在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的支持下,制造企業也開始朝著產品的全生命周期的運營和服務方向發展,不光生產產品,也要做產品的運營和服務,更要對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提出運營和維護上的保障。
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工業發展的一個新模式,就是工業開始越來越走向個性化定制的一個新時代,傳統工業下做不到個性定制,因為成本高,那么在互聯網的支持下,在智能化的支持下,現在可以非常方便的獲取到用戶的需求和訂單,通過網絡的智能計算來進行產業的協同分工,使得過去變化多樣的產品的零部件的形態可以進行網絡化的協同生產。即使在一個工廠里,也可以做到柔性和協同。
所以,互聯網和工業的比較使得人們夢寐以求的這樣一個個性定制、規模生產,成本還可以保持不增或者降低成為可能。而且通過個性定制,應該講去掉了中間化,而且也真正實現了以顧客為中心,以用戶為中心的未來制造的先進理念。只有在工業和互聯網密切的結合融合下,這樣的先進的生產模式才得以實現。我們也看到制造業和工業正在朝分散化方向發展,傳統的聚集型、園區型、大規模的生產方式,正在朝這樣一個分散和泛在的制造模式在轉變,異地協同,然后泛在的制造,甚至將來我們可以出現無所不在的制造模式,隨著3D打印這樣一種泛在制造的方式和創新模式的出現,會對制造業的生態和業態產生深刻的影響。
正是由于這樣的變革,“中國制造2025”為我們清晰地指明了中國制造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就是要大力推動制造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智能工業體系。未來30年的中國制造業即將發生的變革歷程,應該講是中國制造一個“黃金時代”。
作者:楊海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工程師、國家制造強國戰略咨詢委員會委員